“十四五”时期,是河南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水平发展先行区,河南的发展进程始终离不开气象服务支撑——从抵御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守护群众安危,到助力保障粮食安全、新能源、文旅等产业提质增效,再到依托法治与标准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气象工作已深度融入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成为保障民生福祉、服务战略实施的“隐形基石”。
一直以来,河南省气象部门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导向,围绕高质效保安全、高质效助发展、高质效促治理三条主线,系统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产业赋能路径创新、治理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7月14日至18日,河南省出现大范围特大暴雨,事后,这次过程被广泛记录为“24·7”河南特大暴雨。
河南37.4%国土面积累计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南阳、商丘、周口、漯河等地局部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多个站点累计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社旗县大冯营降水量达867.2毫米……
事后复盘,这是一次成功的暴雨气象服务案例!以气象为先导,国省市县四级联动,充分彰显了集体智慧与力量。这是河南气象部门推进智慧气象建设和预警质效提升行动的有益实践,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河南汛期频繁考验气象服务能力。每一次重大过程背后,都是气象部门以“趋利避害”为原则,全方面提升监测、预警、发布、风险防范等能力的持续努力。
目前,河南已建成由9部S波段雷达、15部X波段雷达、8部风廓线部激光测风雷达等组成的天气雷达监测网。
——立足提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能力,河南气象部门做好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规划,开展观测能力评估与站网布局优化设计,通过雷达、补短板等8项工程建设项目落实河南观测站网建设。截至目前,雷达建设及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垂直观测系统部分已经建成,地面观测站网逐步优化完善。
——聚焦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气象部门开展逐时气温、降水实时监测业务,在汛期关键期逐时滚动发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控监测产品。结合河南本地特点,构建不同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并形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控监测指标体系。
河南气象部门实施“百站提质”行动,以“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升基层县级气象台站业务服务能力。图片来自:河南省气象局
——瞄准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省市县一体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力提升工程,省级系统已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市级系统建成7个,县级系统建成29个。进一步拓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目前,河南省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达13种,通过融媒体项目等建设提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构建抖音、快手、“河南气象”APP等融媒体矩阵,完善“12121”天气预报语音自动答询系统,开通气象微博、微信以及气象信息手机客户端。
——结合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气象部门完成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共形成调查类数据42.2万余条,评估与区划图件类成果3725项,所有成果均已通过审核并汇交省普查办。完成河南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结报告,以普查成果为基础,建立不同时间尺度客观化定量化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逐步实现风险预估产品在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指挥中的应用。
“墒情适宜,整体长势良好。少部分土壤墒情偏低,需防黄叶减蘖。”4月18日,在商丘市梁园区王楼镇宋大庄村,农业专家和气象技术人员正在麦田“会诊”。
彼时,河南省小麦普遍进入孕穗抽穗期,正值决定产量基础关键期,做好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针对持续高温少雨、大风天气频发、土壤失墒较快的现状,商丘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技术人员仔细察看苗情墒情后给出针对性建议。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守好这片沃土、托稳粮食安全,是气象服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河南气象部门紧盯农业生产各环节,打造全过程服务链,为丰收夯基。
河南气象部门全面融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118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形成高标准农田标准化气象保障业务服务体系。
2022年,气象保障内容写入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指南和实施方案。针对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需求,河南气象部门注重气象为农服务研发技术和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智慧农业气象业务能力。目前,全省已建成118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构建较为完备的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网络,打造安阳广润坡、西平二郎镇、商水张庄等多个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
气象部门充分的利用智能化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场景式气象服务系统,实现作物种植区域识别、土壤墒情识别、作物长势监测、灾害精细化评估和精细到地块级的气象数据一键查阅、大田实景监控、预警信息及农事建议即时发布等全覆盖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稳步推进全国花生气象服务中心建设,紧密围绕花生气象服务需求,制作发布花生专题气象服务产品。“一对一”指导全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指导开展相关农业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
河南实施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形成两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常态化作业力量,为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图片来自:河南省气象局
粮食安全大于天。河南气象部门把“创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示范”作为“四个走在前列”的重要一环,在为农业托底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服务边界,在保障能源安全、服务交通强省建设、助力文旅强省建设等多个领域亦取得显著成效。
——紧密围绕地方新能源发展需要,河南气象部门科学谋划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服务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获批复建设的风能太阳能气象工程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10天精细化网格预报能力。
——基于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气象部门建立公路高影响天气通行风险预报预警指标体系,联合交管部门开展河南省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程,试点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和道路封闭次数同比下降五成。
——气象部门与文旅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统筹推进河南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有序推进文旅行业气象防灾减灾、智慧文旅气象服务、多元文旅活动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发挥行业优势,挖掘生态气候资源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开展“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工作。
2024年9月11日,郑州市通报两起涉汛情雨情“自媒体”违规案例。这是河南气象部门联合网信、公安部门实施“净网·气象”行动成果。以“小切口”推动“大效能”,该举措入选当年气象部门十大管理创新案例。
近年来,河南气象部门持续深化治理改革,推动形成制度化、法治化、标准化的治理新格局。气象部门持续深入推动建章立制,为规范气象信息传播筑牢坚实法治根基,制定发布16个相关区域标准,规范气象信息制作、发布、传播等各环节。优化气象社会服务发展环境,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十四五”时期,河南气象部门积极领题作答,在重点领域改革、气象法治、气象标准化、行业管理和开放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2022年,气象部门利用对象标识符技术,建设河南省气象数字标识应用系统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基于该系统对气象数据服务流程来优化,积极地推进全省使用。2023年,梳理全省2018年以来气象数据服务记录,完成向气象数据标识符系统导入,初步实现气象信息资源统一编号和透明利用,有效提升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能力。
——在气象法治水平持续提升方面,河南省地方气象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完善,气象行政执法能力逐步提升,落实中国气象局行政执法证管理制度,全省申领中国气象局执法证件660个,气象普法工作力度逐步加强,制定《河南省气象部门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推动信阳、商丘、平顶山、安阳、兰考等地建成气象法治文化示范点33个。
——在加快实施气象标准化战略方面,气象部门持续优化气象标准化政策环境,积极融入“标准河南”战略部署,着力发挥标准化在气象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构建河南特色气象标准体系,积极地推进气象标准化开放合作,加强气象标准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大力开展气象标准应用实施。
——在加强行业管理和开放融合方面,气象部门通过积极推动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强化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压实重点单位主体责任以及加强防雷检验测试市场监管、提升防雷技术服务能力和收集整理志愿气象站数据等,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构建起气象行业治理新格局,使气象行业管理从“零散化监管”转向“系统化治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值此之际,河南气象部门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在防灾减灾、产业赋能、开放融合等多个赛道交出亮眼答卷。展望未来,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之笔将继续描绘点亮中原大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十四五”项目投资规模较“十三五”增长3.25倍,获批省科技计划项目数较“十三五”翻两番;新建4大类561套气象观测设备,建立0-60天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网格预报技术体系;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人数增长2.3倍……
“十四五”期间,河南气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关于科学技术创新重要论述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局,在核心技术攻关、智能体系构建、人才创新发展等领域下足“绣花功”、打好“整体战”,不间断地积累前行势能、凝聚前行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气象新实践。
2025年7月,极端雨强预报技术省级应用示范平台正式在河南省气象台建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基于平台,该省实现了极端强降水从实时监测到短临预警、再到短期潜势预报的全链条业务流程,提供了更精细的极端降水强度与落区预报参考。
这是河南省气象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极端雨强预报研发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核心成果,也是全省以科研项目为带动,靶向提升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的缩影。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河南气象部门不断的提高黄河流域洪水防御保障能力和生态保护服务能力。
“十四五”以来,河南气象部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7项,带动一系列“卡脖子”难题迎刃而解。一方面,直击气象业务痛点,强化暴雨灾害复杂机理研究,开展低涡、切变线、飑线的智能识别与动态追踪,构建分类强对流天气发生潜势概率预报技术等,不断充实技术供给“工具箱”;另一方面,对接河南高质量发展需求,围绕农业生产、电力保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等领域,建立完善多灾种预警模型,研发农业气象灾害、电网设备气象风险、中小河流洪水等预报预警数据产品,让气象技术真正成为守护民生福祉的“百宝囊”。
项目攻坚激发气象科技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有效推动创新资源整合与协作机制完善。为进一步打通“科研—平台—业务”的衔接通道,省气象局系统谋划创新平台建设,搭建起省部共建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风能太阳能气象工程研究中心、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鹤壁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等20余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为各类科研项目提供从理论探索到实地验证的多层次、全场景支撑。
气象科学技术创新力量和布局得到持续优化,河南逐步建立起“省级统筹+地市特色”的贯通协同机制——郑州依托国家超算中心,气象大数据成果融入城市大脑,大城市气象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开封深耕暴雨积涝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成果接入全市综合指挥中心,在汛期暴雨安全防范中经受住检验;信阳研发茶叶全生育期及品质气象等级预报,护航茶叶优质高产……
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离不开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按照“业务出题、科研答题”模式,省气象局制定《河南省气象科学技术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梳理凝练全省气象业务能力提升关键科技清单共107项问题,在科学技术研发组织实施中予以重点推进。同时,制定《河南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细则》,构建气象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库,细化分类评价指标,充分的发挥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
同时,省气象局联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设立首家省级科学技术研发计划气象联合基金,制定《省级科学技术研发计划(应用攻关类)气象联合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开封、安阳、鹤壁等地也纷纷设立联合基金、开放基金,为开展气象科研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走进鹤壁市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场,只见一个三尺见方的“铁疙瘩”每隔几秒钟便摇一次头,头顶上的感应器也随之翻动。
“这是依托鹤壁市灾后重建气象业务能力提升项目新建的激光测风雷达,能够实时监测低空急流、垂直风切变等信息,将其转化为高分辨率的风场数据,对我们做好各类暴雨、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警提供了更充足的观测数据。”鹤壁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靳冰凌介绍。
2024年以来,河南气象部门抢抓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建设时机,在安阳、新乡、焦作、鹤壁、濮阳等豫北五市的17个县(市、区),成功新建192套六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54套遥测式土壤水分智能监测仪、22套激光测风雷达、2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3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1部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P波段风廓线雷达等多类型气象观测设备。
河南气象部门优化综合观测站网,大别山和太行山区山脉断面梯度观测、安阳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等投入使用。
随着各项设备的建成投用,陆空天气象立体监测“一张网”更优化。全省降水、气温、风、湿度、气压要素观测站网间距分别缩小0.4公里、1.2公里、1.8公里、2公里,地面观测盲区进一步消除;雷达1公里高度覆盖率提升4.1%,时间分辨率提高至1分钟,短临灾害性天气监测捕捉更有力;全省高空气温、湿度观测水平间距达123公里,高空风水平间距达76公里,高空垂直观测能力初步形成。
气象“千里眼”持续擦亮的同时,智能数字气象发展齐头并进,精准预报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目前,省气象局积极发展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短临监测预警技术,完善强降温、高温、干旱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客观化预测业务,39种预报算法融入全国气象一朵“云”,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40分钟以上,中原RUC快速更新循环同化系统将空间分辨率提升至次公里级,建立0-60天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网格预报技术体系。
河南气象部门打造智慧气象一体化平台,建立智慧气象数字化支撑体系。图片来源:
同时,数据信息化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省气象局打造以“天擎·河南”为统一数据源的应用生态,构建集约共享、弹性动态、高效可靠的智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统筹全省气象大数据资源全集管理,接入5TB、100亿条历史气象资料数据及本省18种特色数据、159个志愿气象站数据,部署应用59个算法。数字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省级存储和算力分别提升3.2倍和45倍,共享6305个行业数据点,并实施数据获取行为和数据用户跟踪管理,规范数据使用、保障数据安全。
数智变革催生“品牌+场景”双轮驱动。掌上APP、小程序等河南“天象”APP品牌系列,通过集成监测预警、报警叫应、数据快报等联防一体功能,大幅度的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针对跨业务、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等特点,开发多场景气象插件系统,为政府决策及农业、应急、水利、城建、交通等重点行业提供“即插即用”服务,有效增强行业基于场景、位置和智能感知的情景互动能力。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核心靠队伍。“十四五”以来,省气象局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体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发展,以“精准引进、系统培养、科学使用、有效激励”为工作主线,实施气象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计划,全力打造一支结构符合常理、素质优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气象人才队伍。
面对人才培育的重大命题,省气象局不断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相继印发《河南省气象人才发展规划(2023-203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河南气象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制定50余项人才政策,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岗位管理等环节的全方位人才管理机制。
全省气象部门拥有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4人、青年气象英才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省气象杰出人才1人、省气象领军人才4人、省首席气象专家17人、省青年英才21人、县局综合业务技术带头人64人,高层次人才梯队逐渐成型、初具规模。
为精准对接气象业务和服务需求,省气象局还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定向培养、实习实训和科研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同时,积极推动中国气象局与郑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筹建形成具有中部特色的大气科学学科教育体系。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省气象局以“放权、松绑、赋能”为导向,完善气象科学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破除学历、资历等隐性壁垒,突出业绩贡献和实际能力。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省气象局出台进一步激励气象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发展实施办法,推进“气象英才工作室”“创新团队”等平台建设,组建省级创新团队9个、市级英才工作室16个。一批青年科技骨干脱颖而出,在强天气预警、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评估、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层是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才锻炼成长的主战场。省气象局持续推动人才下沉、资源下倾,印发《“青春奋进新征程”全省气象部门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省气象部门青年人才下基层服务锻炼活动的通知》,每年选派省级业务单位青年骨干赴市县级台站进行挂职交流,鼓励和支持市级气象业务单位之间及向市以下气象部门选派青年人才实习锻炼。同时,实行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专家制度,定期与科研人员开展座谈调研,倾听基层人才心声需求,改进政策导向。
从项目攻关打破技术壁垒“看得更远”,到基础业务实现精确高效“报得更准”,再到人才队伍筑牢发展根基“走得更稳”,不仅构建起更具韧性的河南气象科技体系,更让“气象为民”的理念落地生根。
站在新起点,河南将推动气象科技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更多惠及民生福祉,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现代化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