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解决方案

展览丨到武康大楼看同济学子的迤沙拉设计

来源:火狐体育注册    发布时间:2025-04-25 01:39:19

  3月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设计成果展在上海武康大楼的城市交集URBANCROSS GALLERY展厅拉开序幕——“迤沙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2024秋季设计课程成果展”。此次展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广旅局及住建局三方联袂主办。

  响应习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与传承研究基地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科研,融入人才教育培训,融入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将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2024秋季设计课程主题定位为“迤沙拉山顶酒店设计”。设计基地位于村落西侧部分的山顶处,为已弃用空置的原迤沙拉小学校园,作为村落中为数不多的公共属性土地,它拥有激活振兴古村的潜力。

  迤沙拉村拥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明初“洪武开滇”平定云贵后,许多江淮汉族军士来到这川滇交界、金沙江畔的迤沙拉村分兵屯边,与本地彝族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俚颇彝族文化。600多年来,迤沙拉村一直是茶马古道上“出川入滇”的重要驿站,也是现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2005年9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

  开幕活动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汪妍泽老师主持,攀枝花仁和区区委书记班宏书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兰院长,课程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李立老师先后致辞。攀枝花仁和区区委常委邹莹部长、唐光辉副区长,同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董屹老师、同济大学建筑系客座导师吴冠中老师,以及长三角地区知名建筑院系学者、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黄印武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张雷老师、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童明老师、上海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刘坤老师等嘉宾出席活动。

  首先,攀枝花市仁和区区委书记班宏书记在致辞中代表仁和区区委、区政府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及师生团队表示衷心感谢,向设计成果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班书记以“一二三四五”形象生动的方式,向嘉宾、老师、同学们介绍了攀枝花和仁和区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产业经济等特点,他表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智慧和创新思维,为迤沙拉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期待双方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共同探索学术研究与地方发展的深层次地融合,仁和区将全力以赴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保障,与学院携手开创更加良好的合作局面,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兰院长在致辞中向攀枝花市、仁和区对本次设计课程开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科优势、专家团队、教学体系和发展趋势,回顾了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科与攀枝花城市发展建设的交集渊源。王兰院长表示面向国家的最新发展的策略来拓展学科的应用场景,是学院很重要的未来发展趋势,而与如攀枝花、仁和区这样的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是发展过程的重要支撑,因此也期待双方未来更深入的合作联动和更多维的交流沟通。最后,王兰院长勉励同学们通过设计过程加深对学科的认知,未来以设计知识真正地提升、改善普通人的生活,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专业性贡献。

  程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系李立教授在致辞中谈到,让学生有获得感是教学实践很重要的价值目标,尤其在当前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下建筑规划学科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本次课程教学、成果展览和研讨交流,让同学们感受到设计教学中更多维视角、更真实全面的反馈,必将对每位同学未来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借助此次课程和展览,地方政府和上海高校之间打开了双向合作交流的窗口,也期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攀枝花仁和区政府之间以此为起点,建立起一个长久的合作机制,在设计教学、课题研究、智力支持等多领域形成积极的正向循环。

  同学们对照自己的作品展板和设计模型,从迤沙拉自然、文化、聚落、产业特点出发,逐一对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汇报,与会嘉宾给予了现场点评。

  攀枝花仁和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身着俚颇彝族的民族传统服饰,向嘉宾、同学们解释了俚颇彝族因受汉文化融合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特征,并带来了迤沙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其中有“中国彩砚”之称,集“四大名砚”优点于一身的苴却砚,引起了各位嘉宾的浓厚兴趣,班宏书记向各位嘉宾详细的介绍了苴却砚的选材用料、工艺技术和产业现状。

  研讨沙龙环节中,各位嘉宾老师针对本次设计课程进行了深度点评,并对未来课程架构和教学组织的优化调整提出了宝贵意见。

  上海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刘坤老师谈到,针对迤沙拉村的非短期客群对本地经济产业的发展影响值得深度思考,由短期游客向“候鸟式”村民的过渡,或许会反推迤沙拉康养模式的转变。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童明老师认为本次课程的一大创新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甲方”,以具体的需求、现实的问题让同学们建立起对建筑规划设计更专业、更完整的体验感知,在未来的课程优化中应该强化这一特色,探索高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互动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张雷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从村落的外来者和本地村民两个需求维度去思考乡村,重塑乡村的归属感和仪式感,同时他提醒同学们在设计中多去关注非技术化的因素,思考文化背后真实生动的日常逻辑。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黄印武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乡村实践经验,强调了将东部模式照搬入西南地区的经验风险,并指出乡村振兴的核心还是人,好的乡建空间一定是基于对乡村中人的观察与了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兰院长首先感谢兄弟院校教授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建议未来可优化延长课程周期,给予同学们更多深入本地、走访调研的机会,在设计成果呈现和展览体验形式中也可以引入新技术、新科技,丰富设计内容的传递方式,最后王院长表示在有限的课程周期内能完成出如此完善的成果,足以见得我们CAUP“靠谱”的同学们依然走在设计学科的前沿,作为院长她感到欣慰和自豪。

  课程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李立老师认为建筑学不是教授技法,而是培育学生的沟通能力,成为“高情商”的建筑师。而此次课程和展览中,仁和区当地政府的角色介入,恰好补充了高校课程在这方面的薄弱之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应当长期持续延展下去。

  同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董屹老师认为建筑学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一个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产品经理对于设计应当有调研、分析、设计、反馈、优化的循环把控能力,把迤沙拉的课程持续下去便可以延续课程的循环优化,经多届同学的不断打磨最终将产品更加完善。

  攀枝花市仁和区区委书记班宏书记首先表示仁和区政府很愿意成为本课程中这个潜在的“甲方”,并邀请大家实地去迤沙拉走走看看、实地感受,展览的成果作品中重构建设模式的山街宿集、生态修复的山顶绿丘、传承彝族火文化元素的炘舍和收集储存雨水的水箱酒店等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创意为本地建设拓展了思路空间。

  同济大学建筑系客座导师吴冠中老师认为有趣的设计课程才能培养出能做出有趣设计的学生,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直是走在这方面探索的前沿,如董屹老师主持的红山动物园设计课程,将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结合融入建筑规划设计教学,希望未来利用这个真实的课题为同学们创意寻找落地的可能,以此产生的获得感将对同学们的职业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班长杨恩鉴同学说自己就是四川的彝族人,自己爷爷的老家就在仁和区红旗村,但因一直生长在城市实际上并不了解,恰巧借此次设计课程有机会更深入全面的认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这过程中发现了彝族民居特色的“中柱火塘”,进而衍生发展出了自己的设计构思,是一次非常有获得感的建筑规划设计课程体验。

  攀枝花市仁和区住建局陈清春局长高度评价了本次课程设计的成果内容,认为这是将民间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一次创意实验,另外陈局长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非常现实的难题,如老建筑夯土墙的修复、传统施工工艺的断代等,建议未来课程优化中可以将基层实际需求引入课程问题框架,达到供给侧的平衡和循环。

  最后,一位现场观众的发言吸引了全场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她叫张欢,是一名在上海生活了十年的攀枝花仁和区人,路过武康大楼看见展览信息,特意前来参加。作为身在异乡的攀枝花人,看见自己家乡也在进行乡村振兴,并且与国际化的上海相互连接,非常激动与兴奋。她表明了自己非常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之前没有互通的渠道,今天的展览,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美丽家乡的窗口。

  本次设计课程立足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培养模式,鼓励四年级同学的学科交叉思维方法,要求每位同学需在课程前两周内,通过调研分析后提出自己本次设计的研究方向,如生态、环境、策划、规划、技术、景观等,并根据此方向提出设计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随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领域研究、方法学习,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设计概念。

  杨恩鉴同学希望将彝族重要的文化图腾——火焰,转化为酒店未来经营传播的引擎。设计以火为主题,对火焰的体验方式来进行非日常化重构,通过将火的温度、颜色、光亮、声音等属性特征与酒店各功能空间相结合,营造一系列火的体验空间。同时通过将酒店体量沿东西轴线撕开一条梭形绿地,村落的公共空间、路径肌理被重新连接、激活。

  赵秦同学在调研中注意到,由于迤沙拉地处攀西干热河谷气候带中,年降雨集中且蒸发量较大,极易出现季节性缺水问题,因此当地村民在村中建设了许多蓄水箱用以应对用水短缺周期。受此启发,设计提出充分的利用基地地势较高的优势,于中心建设一处大规模蓄水基础设施,酒店功能空间环绕水箱布置,形成雨水回收过滤的收集器。同时,利用蓄水资源创造水的体验空间,并优化干热河谷气候造成空气中水分含量较低的感受缺陷。

  屈晨露同学首先从建设投资所需成本、项目示范效用、现有民生问题三个方面,对课程任务书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建设一半,招商一半”的新策略模式。设计将建设整体分为街巷和民宿两个部分,政府前期投入建设规模较小的山顶街巷,培育打造出空间氛围后,通过招商引入2-3个知名民宿品牌投资建设,并以租金方式回收前期街巷建设投入,降低政府开发建设投资负担的同时,形成文旅民宿产品的网红聚集效应。

  李林莲同学通过场地卫星历史地图的比较,发现小学地块原先为村落西侧部分的自然山体顶部,小学的建设其实就是对聚落自然的一次破坏。因此,她提出希望借此次建设对聚落自然资源进行生态化修复,设计采用分散的体量布局方式构建起新山顶绿丘的结构基础,二层餐厅空间局部抬升塑造绿丘的完整形态,屋面绿化种植完成生态修复重塑。同时,设计通过路径的合理规划,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山顶小公园,呼应了村落保护规划的设计设想,提升了村落空间的公共开放属性。

  汪熙蕾同学通过对比地震重建前后的资料照片,发现原先村落中民居大多使用夯土材料建造,本地土壤富含铁元素呈现红色,因此形成了迤沙拉村落的红色风貌特征,但震后重建主要是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房屋,以外刷红色涂料的方式去延续风貌元素,“假红”大幅度的降低了村落的价值。因此,设计力求真实利用红土材料来空间建造,一是将红土下挖作为浇筑混凝土的模板,建造特色的入口体验空间,二是将挖出的红土作为景观构筑材料,塑造酒店核心景观空间轴线,通过巧妙的建造策略方式,将红土以现代技术方式被重新真实使用。

  鲁忻怿同学在迤沙拉历史资料梳理过程中,发现迤沙拉是一个因松而建的村庄,当地气候干热,适宜松树的生长,因而村民的许多生活习俗都与松有关,如迎宾送客、婚葬嫁娶、歌舞祭祀等。设计以生活在“松里”作为酒店空间体验的核心,通过转译、嵌入松习俗的场景作为外部空间,松木作为结构材料营造建筑主体,建构迤沙拉松文化空间,并植入主题活动,形成“与松有关”的核心民俗体验。

  蔡冠玄同学通过对有关的资料文献的解读分析,认为星象观测对彝族历法和文化的形成有关键作用,是俚濮文化中应当被重塑感知的体验资源,且迤沙拉海拔较高、湿度较低的自然条件也很适于天文观测,村落保护规划中也提出打造国际暗夜社区的设想。设计一方面在酒店空间中设置了夜观天象的功能元素,另一方面,蔡冠玄同学认为太阳光影的变化亦是天象在白天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设计中通过在廊道、屋顶、坡道、庭院等空间中引入光的元素,塑造了太阳光影在一天中的动态变化感知序列,将星象文化充分植入酒店空间的体验之中。

  课程学生:蔡冠玄、陈绮琪、李林莲、李卓远、鲁忻怿、屈晨露、任静怡、邵礼楠、解延礼、汪熙蕾、杨紫萱、杨恩鉴、周雨晨、赵秦

  昨日黄金大跌背后:美国黄金ETF抛售规模创纪录,持有总量低于2020年水平

  小生订婚狂砍价彩礼?关晓彤抱大腿?邓为粉撕剧组?黄杨钿甜上位了?姨太问答

  《羊蹄山之魂》确定发售日 / B社正调整《上古卷轴 4 重制版》中文翻译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索泰 GeForce RTX 5080 16GB 天启 OC 显卡评测:4K 游戏全能王

栏目导航

琉璃瓦知识

联系我们

电话:+86 139-1537-5052

传真:+86 0510-87431192

邮箱:476775883@qq.com

邮编:214221

地址:中国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川埠工业园

首 页 产品中心 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视频中心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